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542章 攻守易势(2 / 2)

右,炮管长约五尺,连同炮尾的木托总长约八尺,从形状看就像是一具大抬枪。

崇祯记忆中,清朝好像真有口径50的抬枪。

据史料记载,50的大抬枪,一枪能够打穿7人。

“圣上你看,此为骆驼炮铅子,重约一斤,比虎蹲炮之合口弹轻,但是远比鸟铳或者鲁密铳的铅子要重。”徐应伟将一颗铅球递给崇祯。

崇祯接过来,发现铅球大约有婴儿的拳头大。

掂了掂铅球,崇祯问道:“此铅子能打穿偏厢车吗?”

“轻而易举。”徐应伟道,“偏厢车最厚的正面护板只需一炮即碎。”

崇祯的眉头立刻拧成疙瘩,如果偏厢车最厚的正面护板都挡不住骆驼回旋炮的一炮,那么装备偏厢车就变得毫无意义。

因为笨重的偏厢车不仅会拖慢部队行军速度,还会受到地形限制,如果再不能给步兵提供足够的防护,真就成负资产,不如索性淘汰掉。

然后强化己方的炮兵火力,尤其是重量轻机动性强的小口径山炮。

到时候完全可以让小口径山炮伴随步兵推进,真正实现步炮协同。

当两军相距一公里以上时,用4寸野战炮轰,距离进入一公里内,用3寸野战炮轰,当距离进入五百米后就用小口径山炮进行抵近直射,最后进入五十米后再用步枪排队枪毙,到时候反正就是火器对轰,就看谁的火器更多更猛。

当然,还要看哪一方对死亡的承受能力更强。

转念之间,崇祯心里就不免又涌起一等焦虑。

焦虑什么?当然是焦虑蒸汽机迟迟未能投入工业化应用。

蒸汽机不能够工业化应用,大明军工业推行的标准化就反而会对产能形成巨大阻碍,使得火炮及燧发枪产量不及建奴。

也就是大明国力远胜建奴,铁匠的数量也比建奴多不少。

要不然每年生产的大炮以及燧发枪数量真未必有建奴多。

然而,如果大明的大炮以及燧发枪产量不能够碾压建奴,那就算明军重新拥有了与建奴野战并战而胜之的实力,战略反攻也是遥遥无期。

最多也就形成战略相持。

想到这里,崇祯便又问道:“建奴的燧发枪呢?”

“拿过来。”徐应伟示意徐应龙拿过来一支缴获的燧发枪。

将燧发枪递给崇祯,徐应伟说道:“圣上你看,这便是建奴的燧发枪,口径与我们的燧发枪也差不多,但是铳管却要短一些。”

“我们的铳管长度为三尺,建奴的只有两尺半。”

说此一顿,又说道:“另外,建奴的铳管外壁也没有经过锉削并抛光。”

建奴的燧发枪铳管确实没有锉削,更没有抛光,锻打留下的痕迹都在,这样的工艺要求自然要比明军的低得多,但是生产的速度快。

“再拿一支朕瞧瞧。”崇祯又找来第二支燧发枪。

徐应伟立刻猜到崇祯心思,说道:“圣上,建奴的铳管口径虽然大致不差,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,所以为了保证铅子能够装进去,其外径要比铳管内径略小不少,因此气密性就比我们的差,所以射程略近,穿透力也稍差。”

崇祯问道:“具体差了多少,你们测试过吗?”

“测试过。”徐应伟点头道,“我们大明兵工厂批量生产的燧发枪可以在30步外打穿三重甲,但是建奴的燧发枪只能20步内打穿三重甲。”

这个数据,跟大明第一支燧发枪的数据差不多。

由此可见,建奴燧发枪的性能参数相比大明还是有所不如。

但是骆驼回旋炮却是个变数,看来大明有必要开发2寸野战炮又或者山炮。

其实崇祯早就在考虑2寸炮,因为4寸炮太重,对道路的要求太高,到了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中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。

但是如果能有一款跟随大牲口机动的轻型火炮,

明军步兵就能获得充足的炮火支援,就能对西南地区的土著贼兵形成碾压。

到那时候,不光是云桂川黔等偏远省份能够快速平定,甚至还有能力腾出手来从陆路攻略缅甸、暹罗乃至整个中南半岛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